深化高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京沪高铁为中国高铁事业高质量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发布者:京沪高铁 发布日期:2021-06-29
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至今已经开通运营十年。十年来,京沪高铁不断刷新着速度、创造着奇迹、打破着纪录,给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了深刻变化,为中国高铁事业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据悉,京沪高铁开通运营十年来,累计安全运送旅客13.5亿人次,全线累计开行列车近120万列,累计行程超过15.8亿公里,相当于绕赤道跑了近4万圈。同时,京沪高铁也是当今世界运营时速最快的高速铁路,最高运行时速350公里,发车间隔最短只有4分钟。
从北京到上海,从天安门到石库门,1318公里的跨越,3600多天的奔跑,京沪高铁演绎着新时代的速度与激情,承载着中国铁路人的光荣与梦想。近日,《法治日报》记者乘坐高铁走进沿线城市,感受京沪高铁带来的变化。
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京沪高铁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洪润表示,京沪高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技术标准最高的重大战略性交通工程,创新了我国高铁技术发展模式,推动建立了我国高铁技术标准体系,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赢得了“世界高铁看中国,中国高铁看京沪”的美誉。
京沪高铁公司党委副书记严佐魁介绍,京沪高铁将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世界级城市群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沿线地区共享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快速有序流动带来的繁荣富足,构建起支撑东部率先发展的高铁经济走廊,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一是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三是支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高铁的开通,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济南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永桂说,高铁开通之初的2011年,济南经济总量为4406亿元,到2020年增至10140亿元,增幅高达130%,成功迈入“万亿俱乐部”。
此外,郭永桂指出,位于济南西站片区的“京沪会客厅”正逐步成为吸引集聚京津冀、长三角开放资源,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承载地及央企、跨国公司的北部总部基地。
“京沪高铁开通,进一步促进了徐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徐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王浩告诉记者。一方面,枢纽经济加速发展,培育了多家重点物流企业、大型物流园区、品牌快递企业等;另一方面,产业质态全面提升,在高铁带动下,各类要素高速流动,多种业态深度融合。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000家,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669.5亿元。
京沪高铁的开通,也为文化旅游业跨越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山东省曲阜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郭海涛介绍,京沪高铁开通的十年间,曲阜A级旅游景区从5家发展至12家,旅行社增至47家,游客平均停留时间由十年前的0.5天增至1.4天,随着游客的增多,住宿业也迎来发展机遇。
京沪高铁公司工会主席、副总经理王永平表示,“下一步,我们在做好旅客运输服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沿线资产资源优势,不断拓宽上下游产业链,构建经营开发新业态,实现新突破,取得新业绩,以优异的成绩助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
积累安全管理新经验
据悉,京沪高铁是我国客流量最大、最繁忙的高铁线路,保障高铁安全运营至关重要。
京沪高铁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副董事长邵长虹告诉记者,“我们牢固树立‘安全第一,万无一失’的理念,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深化高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大技术设备投入,狠抓安全措施落实,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京沪高铁经受住了大密度行车和各种恶劣天气的考验,实现了十年运营十年安全。”
记者了解到,京沪高铁采用委托运输管理模式,即委托中国铁路北京局、济南局和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对京沪高铁进行运输管理,并将牵引供电和电力设施运行维修委托中铁电气化局集团进行管理,最大限度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保障运输安全稳定,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据介绍,高铁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围绕委托运输管理模式,京沪高铁公司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安全监督体系,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监督办法、安全分析制度和责任考核制度,探索形成查点督面、查下验上、查管促整、督查关键、问题监督等特色监督做法,与受托方形成了“季度安全对接、实时专业对接和即时重点对接”的安全对接机制等。
同时,建立了完备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成立了安委会统一领导安全监督管理,派出区域监管部履行分管区域内的安全监督职责明确公司主要领导是安委会负责人,制定加强高铁安全管理严格安全隐患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完善安全生产责任追究与安全奖惩考核机制等。
还构建了全方位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实行风险库、隐患库动态管理,常态开展隐患排查加强高铁重大安全风险控制,健全高铁隐患自查、自报、自改和奖励机制,强化对突出隐患的监督责任安全等。
“通过技术创新强化安全管理”。严佐魁强调,京沪高铁公司自主研制了中国标准智能钢轨快速打磨车原型试验车,创新研发了一体化智能运维管理系统。还自主研发了无人机巡检、大跨度桥梁PHM2.0监测系统(预测和健康管理系统)等多种高新技术,为中国高铁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新思路、制定新标准。
京沪高铁公司副总经理刘学文表示,“我们将继续打造数字京沪高铁、信息京沪高铁和智能京沪高铁,为确保京沪高铁持久安全,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发挥高铁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在高铁外部环境治理方面,京沪高铁公司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意见要求,建立了完善的铁路和地方沟通协调机制,持续推进京沪高铁外部环境整治,巩固提升路地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外部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巩固提升。
具体来说,落实“双段长”工作机制,构建京沪高铁公司、受托方、铁路监管部门、沿线政府等多方合作机制,建立环境安全信息通报机制,探索研究基于卫星遥感等智能新技术的外部环境安全隐患监测体系,对高铁桥下实施栅栏全封闭管理,全线配备专职巡查员、设置巡逻点等。
此外,京沪高铁公司持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健全应急指挥体系,加强联动各方应急资源,应急处置能力稳步提升。如,动态修订应急预案,规范应急事件分级、响应措施和管理办法,成立调度应急指挥中心,建立地方应急机构、其他行业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和地方110指挥中心联动机制等。
实现铁路改革新突破
2020年1月16日,京沪高铁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首次公开发行A股,成为“中国高铁第一股”。
严佐魁说,“这在我国铁路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实现我国铁路资产资本化、证券化、股权化的重要突破,是国铁集团利用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的直接体现。”
据悉,上市后京沪高铁公司利用募集资金扩大经营范围,收购京福客专安徽公司部分股权,运营管理其管辖的合蚌高铁、合福铁路安徽段、郑阜铁路安徽段和商合杭高铁安徽段等高铁,对推动铁路网进一步完善、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严佐魁指出,京沪高铁公司上市充分证明了铁路运输资产以干线通道方式实现资产证券化是可行的,为中国铁路进一步推进资本运营树立了标杆。
京沪高铁公司总会计师温伟明告诉记者,公司上市以来,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上交所上市规则以及公司章程、“三会”议事规则开展各项工作。按照规定及时召开董事会,审慎研究公司重大决策,保证了公司日常经营及重大决策事项合法合规,维护了公司持续健康发展。依法召集年度股东大会,并认真执行股东大会各项决议,不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公司相关信息均依照公司法、证券法和上交所上市规则要求,及时进行了真实准确的公开披露。
“公司上市当年就受到疫情的巨大影响,但在国铁集团支持下,公司充分发挥京沪高铁路网主骨架作用,及时调整运能运力,实现营收252.38亿元,体现出强劲的收入韧性和较高的抗风险能力。在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下,公司仍按上市后三年股东分红回报计划,分配2019年现金股利25.93亿元,2020年分红方案也已经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温伟明说。
温伟明表示,展望未来,公司主要持续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一是坚守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实现安全持久发展;二是继续强化客运服务基础,提升主营运输效益;三是充分发挥品牌优势,探索商业发展思路;四是持续推进深化改革,提升内控治理质量;五是加强科技创新力度,提升公司科技赋能;六是总结十年运营成果,广泛开展宣传工作,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转载出处:法治日报——法制网 转载链接:http://m.legaldaily.com.cn/index/content/2021-06/29/content_8539986.htm